機構與機器人學發展思考
文:劉辛軍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北京2023年第3期
在機器創新發展中,機構與機器人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 革性發展,機構學未來將主要研究 和構建行為機構學理論體系,機器人領域則將通過多學科交叉, 著重構建和發展共融機器人理論、技術和工程應用體系,為提升國家高端裝備設計水平和技術自主 可控做出貢獻。
1 引言
機構與機器人學承擔著創新發明具有不同形 態和功能的 智能化裝備的使命, 是機械工程領域的 基礎學科, 在高端制造、 康復醫療、航空航天等 眾多領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,機構與 機器人學的 良好發展是提升國家高端裝備設計水平的關鍵。
隨著工程應用的發展,越來越復雜的作業任 務和環境對 機器的環境適應能力和交互特性等方 面提出了新的要求,機 構與機器人學的研究進入 多學科交叉的新階段。機構學將面 向重大需求, 為高性能裝備的研制提供基礎理論,逐步從一 般機構學、真實機構學發展到行為機構學,與 生命、材料、 傳感、控制等學科交叉,朝著柔 / 軟體、剛 - 柔 - 軟耦合、變 剛度、變形態等方向發 展。機器人學則面向未來,與信息、 計算、測量 等學科交叉,實現移動定位局部精細化作業、人 機協作和多機協同,為改善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 提供有效方 案。
2 內涵與意義
機構學是研究自然界中承載、傳遞、縮放運 動 / 力的復 雜系統組成原理的一門學科,其研究 的主要目的是根據功能 及性能要求發明和設計新 機構。機構創新充分體現了機械裝 備發明的核心 特征。機器人是多輸入、多輸出、智能化的現 代 高端裝備系統,集成了多學科交叉融合與技術創 新成果, 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 造業綜合競爭力的重 要指標。近三十年來,各國 學者在機構與機器人學領域進行 了系統深入的研 究。機構與機器人學在高端制造、工程機械、 康 復醫療、武器裝備、航空航天等眾多領域,發揮 了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。
作為機械工程領域的重要基礎學科,傳統機 構學的基礎 理論與應用技術日漸成熟,相關研究 也越來越趨近于邊界, 機構學的研究進入解決 重大工程應用需求的多學科交叉新階 段,仿生 機構與機器人、折展機構與變形態機器人、智 能結 構與機械超材料等新形態機構與機器人層 出不窮,為機構與 機器人學的前沿研究注入了 不竭的動力。
3 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
18 世紀下半葉,在力學的基礎上,機構學 發展為一門獨 立的學科,其主要任務是研究自然 界生命體和機器的機構組 成原理,形成了以揭示 “內在規律”的研究為主要目標的一 般機構學。 在該階段,機構學促進了蒸汽機、挖掘機、抽油 機等機器的創新發明與應用。
隨著機器(如機床、機器人等)性能要求的不 斷提升, 以及機器應用范圍的不斷推廣,以“內 在規律”研究為主的 一般機構學逐漸難以滿足 設計需求。機構運動副的間隙、磨損、 遲滯、柔 性、突變等特性使機器性能的非線性和復雜度增 加, 給高速、高精度、高靈活性機構帶來了不可 忽視的影響?;? 于理想情況的機構學模型不能描 述上述特性,從而誕生了以 “行為屬性”研究為 主要任務的真實機構學。對真實機構學 的研究, 促進了多軸聯動機床、超精密定位平臺、機器人 等 現代機器的創新發明、性能提升和工業應用。
圖 1 機構與機器人學發展趨勢
近年來,機器人及其他復雜機器的作業任務 和環境復雜 度急劇增加,對機器的環境適應能力 和交互特性等提出了新 的要求, 如運動 / 力和能量 的傳遞、變剛度、變形態、變拓撲等機構自身的 行為,加工、行走、操作等接觸行為,機器與 人 的交互共融和機器與外界的交互行為婦,以機 器人為例,輪、 足、履等類型的移動機器人與地 面的強適應;進行物品抓取、 障礙清除、醫療手 術、病人護理、星球釆樣等工作的作業機 器人與 環境 / 人的頻繁強非線性交互;在高端制造和國防領域, 機器人集群化作業需求等,要求機器人 不僅自身需要具備單 體高性能,而且需要具有機 - 機、機 - 人、機 - 環境的交互與 協作能力。這使得 基于“交互特性 " 的行為機構學研究迫在 眉睫。
因此,機構學將面向戰略需求,為高性能裝 備研制提供 基礎理論支持,構建并完善從一般機 構學、真實機構學到行 為機構學的理論體系, 由 剛性向柔性和軟體、剛 - 柔 - 軟耦合、 變剛度、變 形態、高靈活度等方向發展⑷。機器人領域則面 向未來,為改善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提供有效方 案,由單機 器人向人機協作再向多機協同和移動 定位局部精細化作業方 向發展,協作機器人、連 續體和軟體機器人、仿生移動機器 人、結構 - 感 知 - 控制類生命機器人將成為研究熱點眾]。機 構 與機器人學發展趨勢如圖 1 所示。
4 重點研究內容
4.1 行為機構學
行為機構學是以機構與機器的行為學研究為 基礎,揭示 自然生命體和人造機器的機構組成原 理,研究運動 / 力和能 量傳遞機制,實現機器人 與自然界行為交互,具有特定功能 或性能且能完 成特定工程應用的機構分析與設計理論;研究 機 構與機器用以適應環境(任務)變化的各種系統反 應的組合, 在機構自身層面, 研究其變剛度、變 形態、變拓撲等行為; 在機器與外界交互層面, 研究加工、行走、操作等接觸行為, 機器與人 / 機器交互共融等行為,探索以機器行為驅動的機 構設計方法。
4.2 共融機器人
面向作業、定位、避障等多元化任務需求, 提高機器人 與人、環境和其他機器人的交互適應 能力,通過任務驅動與 數據驅動建立相應的設 計、分析、控制方法與理論體系,形 成共融機器 人基礎理論體系⑺,主要體現如下。
探索人 - 機器人 - 環境之間運動與力耦合作用 的多元系 統模型,探明基于自然交互的人 - 機器 人操作技能傳授的有 效途徑,突破人、機、物共 享資源的安全狀態評估。
研究機器人對環境信息的獲取與融合處理、 對人行為意 圖的學習與準確判讀、對人機交互協 作的決策與規劃控制等, 實現人與機器人的深度 融合與高效協作。
探究機器人對人行為意圖的理解機制,實現 機器人融入 人的正常生產、與人合作交互,使機 器人具備靈巧作業及智 能決策的能力,解決機器 人等高端裝備與人、環境共融的核 心問題。
研究分布式通信、通訊協議與架構以及環境 感知機制、 多機器人協調協作與任務分配機制, 解決機器人間交互方法、 信息共享、群體智能表 現,實現復雜任務高效智能協作。
通過多種形式的人與機器人間以及機器人與 機器人間的 共駐空間、共享資源和協同作業,實 現人類智慧與機器人技 能的最大化,滿足智能 制造、康復醫療和國防安全等國家戰 略的重大 需求。
5 結語
當今世界,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日趨激烈, 大國戰略博 弈進一步聚焦高科技領域。機構與機 器人學領域正處于承前 啟后、創新發展的關鍵時 期。我國機構與機器人學界應當直 面挑戰、抓住 機遇, 繼承學科發展的優良傳統, 以求真為導 向, 以謀變為發展, 堅持做“面向世界科技前 沿、面向經濟主戰場、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、面向 人民生命健康”的研究,用務實的 科研成果為我 國的創新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
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[來源:中國傳動網]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和視頻文件,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(www.yzzhiyu.com)獨家所有。如需轉載請與0755-82949061聯系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“中國傳動網”,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,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,版權屬于原版權人。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,禁止擅自篡改,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。
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
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
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
- 運動控制
- 伺服系統
- 機器視覺
- 機械傳動
- 編碼器
- 直驅系統
- 工業電源
- 電力電子
- 工業互聯
- 高壓變頻器
- 中低壓變頻器
- 傳感器
- 人機界面
- PLC
- 電氣聯接
- 工業機器人
- 低壓電器
- 機柜